所見    袁枚


ㄇㄨˋ ㄊㄨㄥˊ ㄑㄧˊ ㄏㄨㄤˊ ㄋㄧㄡˊ
ㄍㄜ ㄕㄥ ㄓㄣˋ ㄌㄧㄣˊ ㄩㄝˋ
ㄧˋ ㄩˋ ㄅㄨˇ ㄇㄧㄥˊ ㄔㄢˊ
ㄏㄨ ㄖㄢˊ ㄅㄧˋ ㄎㄡˇ ㄌㄧˋ


譯文


牧童騎在黃牛背上,嘹亮的歌聲迴盪在林木之間,忽然之間聽到了蟬叫聲。因為想要捕捉樹上的蟬,他馬上安靜下來,跳下牛背,嘴巴閉緊靜悄悄地站著,準備捉蟬。

注釋


1.【牧童】:指放養、管理牛、羊等動物的孩童。牧:放養,利用自然生長的植披直接飼養牲口,通常將草食性牲口固定在某一長有植披的範圍內,使之自然取食。
2.【振】:迴盪,本意指搖動、抖動,特指受他物影響,而隨他物以同狀態晃動。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,使歌聲能夠穿透出樹林。
3.【林樾】:指樹木多而密集,足以聚成大片陰影。樾:最早指複數林木陰影交疊之處,後泛指樹的陰影處。
4.【意欲】:心中想要。
5.【捕】:本意為取,後專指捉獵,特指透過縮小目標物活動範圍而進行的捉獵行動。
6.【鳴】:發出聲音,本意指鳥叫,後泛指昆蟲鳥獸等活物發聲,今泛指一切事物發出聲音。
7.【立】:站立。

賞析


詩人在旅途中看見在山野間的樹陰下,牧童騎著黃牛緩緩行來。一路上唱著歌謠,歌聲如同在林木中迴盪。瞬間歌聲停止,只見牧童嘴巴緊閉,靜悄悄地站在樹下,原來是望著樹梢準備捉蟬。這充滿童趣的生活情景引發詩人的興趣,就詩興大發寫下這首「所見」。
  第一、二句寫牧童「靜態的動態」。描寫的是歡快和諧的放牛景象,只見悠然自得的天真牧童騎在黃牛背上,活潑歌聲響徹林間的可愛模樣。雖然有畫面也有聲音,看來動感十足,但整體透出一幅如畫的和諧景象,表面「動」而內裡「靜」。而後筆鋒一轉,第三、第四句轉而描寫牧童「動態的靜態」。牧童突然想捕捉蟬而停止了歌唱,屏住呼吸、伺機而動準備捉蟬的畫面。雖然表面上靜止不動,但這「靜止」正好就是前面騎牛歌唱的「動作改變」,表面「靜」而內裡「動」。
  靜止捉蟬與前面騎在牛背上歌唱的畫面相互對比。聲音上「由響而靜」、動作上「由行而停」、整體「表動實靜」到「表靜實動」的變化,把牧童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。而詩人刻意不寫捕蟬的結果,讓人去自行想像,正好也將整首詩的趣味凝結在最高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