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水送別 駱賓王
譯文
這是荊軻告別燕太子丹的地方,壯士慷慨悲歌髮豎衝冠。往時的人已經不在了,今日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。
注釋
1.【易水】:源出河北省易縣境內。
2.【此地】:指易水這個地方。
3.【別】:和……告別。
4.【燕丹】:指戰國時燕國的太子丹。
5.【壯士】:指荊軻。
6.【髮衝冠】:形容人非常憤怒的樣子。
7.【昔時】:從前。
8.【沒】:死去的意思。
9.【猶】:依舊。
賞析
今天,我在這易水邊上為你送行,想起從前刺秦王的義士荊軻,便是在這裡和燕國的太子丹分別的。荊軻真是位勇士啊!一生起氣來,怒髮衝冠,沒有人敢阻攔,可惜行刺失敗,白白犧牲了性命。經過了這麼多年,荊軻也好,秦王也罷,如今都已經不在人世了,只有這滔滔易水,至今仍是這般的寒冷!
作者因在易水為朋友送行,而想到同樣是在易水送別的燕太子丹和荊軻,有感於荊軻的豪氣干雲,於是寫下這首詩。
在渡口、河邊相關的文學作品,通常會使用與「時間」相關的描寫,最早可以追溯至《論語》中寫到「逝者如斯不捨晝夜」,而「渡口」更是因為千百年來悲歡離合皆在此處,而常與佛教「相同的事情,從無限過去以來,到無限未來以後,不斷地重演」之類思想結合,而寫出類似感嘆。
而古代因為交通、通訊不便,與親友一地一別即幾無音訊,又因為古代生活條件無法於今日相比,人均壽命不比今日,故「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見」已經是好聽話,更可能的狀況是「此地一別,天人永隔」。而「渡口送別」正好就結合「送別」與「千古悲歡皆此地」兩種強烈情感,故文人常以此發千古之幽情。
故本詩一開始,就以回憶此地亦是戰國燕太子送別荊軻之地,以昔日之送別類比今日作者送友,當年送別就天人永隔,今日送別也是後會難期。後半感嘆昔人以去而今人同樣作為,雖然歷史不斷輪迴,但「演員」早已換人,對比唯一不變的就是那滾滾江水不捨晝夜,不斷見證各種悲歡。